笔趣迷 » 其他小说 » 那路灯下的少年 » 头部开始抽搐

头部开始抽搐

    杨叶把最近好转的喜讯报告给孟刚。孟老师也替杨叶感到高兴,毕竟像他这样好转这么快的不多。

    但是孟老师还是对杨叶说道:“你能这么快好转,确实不多见,看来你的悟性还是很高的。但我也要向你泼一盆冷水,强迫具有很强的反复性,以前缠绕你的东西消失了,以后还会有新的矛盾出现的。”

    杨叶听了孟老师的话后,并没有感觉到震惊。这么多年的不顺,他的心早已经被打磨出老茧,再也没有当年那么幼弱了。

    孟老师说:“你未来的路并不好走,但你也要坚持走下去,谁都是这样走出来的,我也一样。”

    孟刚的事迹杨叶是了解的,他是一位少年天才,年少的时候便跳级考上重点大学。在八十年代,大学生可是天之骄子,跟现在烂大街的的大学生不是一回事儿。

    那个时候一个高中生就已经很厉害了,杨叶的大伯就是因为上过高中,才当上村里的会计的,随后竞选上村长的。也是因为大伯是村长,才有了杨叶整个家族在九十年代初的辉煌。而这一切都源于一张八十年代的高中毕业证。

    而孟老师的一张重点大学的毕业证含金量就可想而知。如果一切顺利,孟老师凭着这张证书无论走向仕途或者下海经商都会有不错的成就,再差也能混个铁饭碗。

    可是孟刚之后的路确实异常坎坷。他在年幼的时候由于不幸的家庭环境,让他的内心充满了不安与恐惧。他少年的时候强迫的种子已经开始萌发。

    在毕业参加工作后,孟刚缺失的心灵无法完成工作,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显得又是那么蹩脚。此时强迫完全爆发,他开始过度纠缠自己内心的感受,他越是想让某种感觉消失,某种感觉便越是强烈。

    于是孟刚便拼命压制,可带来的却是更为强烈的反噬。今天去纠缠这个,明天去缠绕那个。他的心理能量被消耗殆尽,只剩下一具无用的躯壳。

    在这种绝望的心情下,那时候已经当兵的孟刚举起了配枪准备自尽。可把手枪摩挲来摩挲去,他的心陷入了强烈的犹豫中,此时的他并不惧怕死亡,

    可突然想起了死亡,死亡后是什么,什么是死亡。这种未知让他被恐惧吞噬,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。但他还是哆哆嗦嗦的拿起了手枪,指向自己的太阳穴。可是因为太过紧张,手枪竟然走火了。

    卫兵听见枪声立马冲了进来,在第一时间控制了他,随即下了他的枪。经过这次事件后,部队领导建议他去看医生,因为事件严重,他就被部队开除了。

    孟刚离开部队后也不在一心求死啦!他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绝境,也尝试一切他认为可以救治的办法。可强迫症放到今天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,更何况放在当时那个没有任何信息可以参考的年代。

    孟刚像迷失在沙漠的旅者,不知道哪里才是真正的方向。他的身上缺少水源,没有指南针。头顶着炎炎烈日,连呼吸的空气都充满了炙热。不但身体受着煎熬,内心也充满着绝望。

    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,孟刚还是选择继续活下去。在他三十岁后,他强迫的迹象有了好转,他回顾他的半辈子,终于若有所悟。他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一直在追求一个完美无缺的自己,而在三十岁后,因为生活的打磨,慢慢放弃了对想象中的追逐。而在此时强迫也开始好转,这是不是就是他强迫的症结所在呢?

    于是他又进一步的学着接受现实中不完美的自己,那个怯弱的,那个见到女性就会慌张的人,那个不善于在大庭广众下表达的人,那个看了《还珠格格》后,会因为里面宛转的爱情而哭泣的人。

    学着接受自己后,他也开始慢慢锻炼自己。学着慢慢与人交往,鼓起勇气用怯生的语言在会议中发言。

    几年后,孟刚奇迹般的从强迫中走出来,他总结了自己半辈子的经验。提出了三个自我理论,由这个理论创立了强迫症的自我疗法。

    其中理论简化了心理学始祖弗洛伊德的四个自我。提出了操作性性比较强的三个自我,即想像中的我,真实中的我,现实中的我。它们凝结在一起构成了我们本身。

    当想象中的自己异常强大,而真实的自己又是那么脆弱,心灵之间的攻伐战役便开始了。想象中的自己驱使真实的自己一定要成为它要求的那样,可是它的要求高的没有人能达到,真实的自己不满想象中的自己。对它的要求消极怠工,想象中的自己的无理要求不被认可,变本加厉的鞭挞着真实我。

    真实我也开始绝地反击。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但是对于个体来说确是毁灭性的。在这样的战争中,现实中的自己开始焦虑,开始恐惧,开始抑郁,周而复始,永不宁静。这让人又是多么绝望,多么愤恨。而身体外部的一切理想,一切美好,被毁灭的只剩下残垣断壁。

    孟刚又进一步提出,接受真实的自己,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,让自己在现实当中得到解脱。这也就是自我疗法的核心。

    八十年代,哪里有什么资料可以供人参考。而孟刚却独自研究了这么多,其成果就像《神雕侠侣》中的杨过,创立了黯然销魂掌自成一派。他研究出的理论也在心理学上占得了一定地位。

    而孟老师说的没有错,旧的问题走了,新的问题又出现了。杨叶的头不在感觉懵懵的,他也不再为送货的事情而紧张了。

    可他又开始纠结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身体上的感觉。去菜场买菜的时候,他心里盘算道:“买完菜后,回家我该做什么,切菜的时候还准备什么,盆放哪里,洗洁精具体怎么用。”

    走路的时候,杨叶把手插裤兜里,手掌触碰裤子的感觉让他感觉到很不舒服。他赶紧掏了出来,可手从裤兜出来的时候碰到了铁钥匙,他的心立马咯噔一下。

    像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,这种感觉走了,那种想法就来了。杨叶的心就像被扎了无数根刺一样,要多刺挠就有多刺挠。有时又觉得浑身爬满了虱子,让他坐卧不安。

    夜晚开车的时候,杨叶总感觉后面有鬼。那只鬼披着头发,头上渗着血。当他回头看去,鬼就消失了。当他继续开车时,鬼好像又在后排出现了,它伸出它苍白的手,头也一点点向杨叶靠近。杨叶的理智告诉他,这是他的幻想。但是他的心却一直悬着,生怕下一刻,就被它吞噬,强烈的恐惧笼罩着他……

    在外人看来,杨叶的烦恼让人不可理喻。感觉到匪夷所思。但是心理上的事情从来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。什么现象发生了,其背后一定有让他发生的原因,也就是存在即合理。

    杨叶内心深处的他,其实是个担惊受怕的孩子。从小的经历让他如履薄冰,一点点的变动都会让他产生剧烈的反应。就像淝水大败的苻坚,草木被风吹一下,他都以为是晋兵打过来了。又如同受过箭伤的大雁,听见弓弦声便应声落地。

    所以杨叶的内心异常的敏感,遇到一点不适,内心便会纠结起来。越不舒服就越纠结,越纠结便越不舒服。以前纠缠他的感觉虽然没有了,但是他不安的心没有依托,所以又会生出别的事情。

    这一切让杨叶感到疲惫不堪,但是他并没有绝望,因为他知道森田疗法对他是有用的,他仍然握有救命稻草。

    所以杨叶又再一次的翻开书,继续学习森田疗法。于此同时他在心网又联系到了邓丹老师。

    邓丹在强迫等神经症领域有很深的造诣。因此施旺红教授在编写《强迫症的森田疗法》一书中,专门邀请邓丹参与写作。当邓丹的文章寄给施旺红教授的时候,施旺红看后为之一震。

    因为邓丹写的文章条理清晰,逻辑严谨。读过邓丹的文章后,施旺红如沐春风,当即为他拍案叫好。当即就把他的文章编写在自己书里。

    而杨叶读过邓丹的文章后,也是一样的感觉。如同一股春风跨过河水,吹动细嫩的柳条一样,让他感觉到心旷神怡。

    邓丹在书中详细的解释什么是森田疗法,如何实施森田疗法,在生活的过程中应该掌握什么。

    在与邓丹交谈的过程中,邓丹告诉杨叶最多的便是:“不管它,做自己的去。”

    这是杨叶听到最多的,基本可以这么说。杨叶提十个问题,其中九个半都是这句话。

    然而杨叶知道,邓丹说的无疑是正确的。森田提出的精神便是:“行动,行动,再行动。”

    所以杨叶也只能照他说的做,大部分时候杨叶明知道邓丹会这样回答自己,可是他仍然忍不住内心的焦虑,要得到回复。因为邓丹的这一句话给他指明了方向,也让筋疲力尽的杨叶又获得了一针强心剂。他才能从一次又一次的漩涡中走出来,继续迎接生活。

    就这样过了几个月,杨叶又开始在脑海里不断地担心这个,担心那个。对于他来讲,他的思维逻辑是这样的。

    如果自己不小心摔了一跤,自己的膝盖可能会破裂,也许当时没事儿。谁能保证以后会不会没事。如果有事啦!自己就工作不了啦!工作受损啦!就没有收入啦!没有收入啦!自己就会陷入困境!而陷入困境,弄不好自己就要饭啦!自己要饭不要紧,连累自己的女儿怎么办……

    又比如,一辆警车鸣笛而过。杨叶就会这样想象。自己会不会不小心误伤人,之后就会被判刑。而自己并不善于社交。在监狱里面会不会被狱霸欺负,被欺负久了,自己会不会杀了他……

    这种思维逻辑让人感觉到很不可理喻,但是这就是强迫的逻辑,内心缺乏安全感,所以就会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放的很大。别人能体会的苦不叫苦,而别人体会不了的痛苦才是苦,因为旁人体会不到那种让人窒息的恐惧与彷徨。

    而在这时,依照森田的要义。杨叶已经感知到自己正在被不安的心一环又一环的往下套。他此刻要做的便是不再去往下思考下午,忍着焦虑去工作,去生活。

    可是停下来谈何容易,如同疾驰的火车要立马停下来。杨叶忍着巨大的心瘾停下来,他的呼吸开始急促起来,肌肉也紧绷的厉害,心跳的也厉害。巨大的恐惧彷徨向他的心头压来,这股势头马上要摧破他的心理防线。

    内心那个担惊受怕的孩子告诉他:“你要想下去,你要思考下去,只有想出答案才能平安,否则将会万劫不复。你一定要想,一定要继续想,我求求你……”

    于此同时,成人的理智又告诉自己:“不能想,不能想,越思考只会越焦虑,脑子里哪里能解决强迫。不能想,不能想,只有挺住了,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……”

    每当这个时候,杨叶都感觉自己快要被抽空了,浑身都感觉难受。如同身体内部爬满了虫子,它们啃食着自己的身体,无情的撕咬着自己的大脑。而这时只有忍着,熬着,别无它路。如同戒掉毒瘾一般。

    而这种难受的感觉一般都会持续两三天,之后才会慢慢减弱。如果所有担心的想法是因为现实的事情,那么这种感受将会持续更久。

    在前几年,杨叶受父母的委托开始坐在店里卖货。当工人把货物送出去的事情,他脑子便会一直盘旋着这件事情。

    因为杨叶的忘性比较大,经常丢三落四。但是杨叶家所卖的货物利润微薄,如果一笔货物没有上账,那么一天的利润便会损失。所以这种担心的想法让他如鲠在喉,如芒刺背。很长时间杨叶的心都在揪着。

    恰逢那几天正是国庆,杨叶和媳妇儿带着妍妍一块去BJ玩。妍妍性格活泼,她没有出过远门,所以见什么都特别的兴奋。她就像只百灵鸟在他们夫妇边叽叽喳喳。

    而杨叶却没有女儿那般自在,本来心情就烦躁的紧,那几天又因为开设网店的事情,推销员快把他的电话打疯了。他的心情就像火上浇了油,不是强忍着怒气,他都想把手机摔了。

    杨叶虽然会强忍住焦虑不去纠缠过度担心的想法,但是树欲静,而风不止。一个担心的想法过去了,另一个让他担心的想法又会冒出来。果真是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

   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杨叶是出现了焦虑泛化。简单来说就是,当内心的焦虑得不到解决,它们就会以另一种形式出来。

    这种泛化会充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。但是其核心便是恐惧,焦虑,担心,害怕。对死亡的深层恐惧。

    当杨叶满心以为森田绝对可以拯救他的时候,这种泛化就又到了森田的理论上。他开始纠缠起理论的对错,他生怕有一点点做错了,自己就落去无尽的深渊。连救命稻草也会消失,这是多么让人绝望。

    为此杨叶也和邓丹老师讨论过这种情况,邓丹告诉他:“关于理论的纠缠,是必经的一个过程。虽然它令我们绝望,但也要负重前行,只有这样才可以重新走出来。”

    而孟刚老师在理论这方面也告诫过杨叶:“不要硬往理论里面钻,理论有用,我们就用。理论没用,我们就摒弃。我们活的是一个自由,我们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,不想做可以不做。没必要陷进理论的牢笼。”

    两位老师的话让杨叶很受教,尤其是孟刚的话让他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。他忍着所有难受,继续去做该做的。终于从这种难受的情绪中走了出来。

    但是强迫症的痊愈并非指个人状态的好坏,而是指心态的改变。因为有强迫思维的人,本身就很容易陷入到担心里。所以焦虑紧张会比一般人要多的多。所以真正的痊愈是指,只要能保持正常的生活,那么这就是痊愈了。

   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杨叶在外部不去纠缠自己的大脑。对于内心,他不再给自己设定太高的目标。凡事学会尽力而为,也不再过分追求的完美。

    而杨叶的情绪也没有那么多紧张和恐惧啦!从森田痊愈的标准来看,他似乎已经达到了这个要求。追逐多年的目标在这时基本实现了,他心头的石头也终于挪开啦!他似乎守得云开见月明啦!

    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,虽然杨叶在治疗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但是居住在他内心深处的,那个担惊受怕的孩子才是他真正的自己。此时此刻,他理想中的自己依然伟岸。承载着这种矛盾,杨叶的路依然漫长。